close

樂樂是個9個月大的女嬰,這三天突然發燒起來,溫度有時高達39度,無明顯的症狀,但易煩躁哭鬧、食慾不佳。帶到兒科診所,醫生說是喉嚨發炎,但服藥後發燒還是不退,經本院急診安排入院檢查並治療。抽血報告顯示:白血球及發炎指數皆偏高,尿液檢查有輕微膿尿之情形。入院時投予抗生素但仍持續發燒。住院第三天發現嘴唇變紅且乾裂,手指、腳指紅紅腫腫的,並且打卡介苗的左上臂疤痕也變紅。告知家屬小朋友可能得了「川崎症」,可能會有冠狀動脈病變甚至心肌梗塞的後遺症。馬上安排做心臟超音波及心電圖檢查,並給予免疫球蛋白(IVIG) 及高劑量的阿斯匹靈。病人在打完免疫球蛋白後,高燒逐漸緩解,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正常,燒退後改低劑量阿斯匹靈,出院後安排小兒心臟科門診追蹤中。

川崎症的流行病學
  川崎症(Kawasaki syndrome)全名為「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」, 是一位日本醫師川崎富作在1961年所發現的。以亞洲人發生率較高,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兒童,1996~2002年的統計發現,台灣每10萬個5歲以下的孩子有66人得病,發生率居世界第3位,次於日本、韓國。川崎症發生率在4~6月的春夏季比較高峰,剛好跟腸病毒流行季節相同。

川崎症的病因
  幾十年來,雖然有許許多多的研究探討川崎症的病因,但直到如今還沒有定論。不過以它好發的季節及發病的症狀推測,應與感染有關,但大部份同一家族的孩子又不會同時得病,顯示也與個人的體質有關。目前大致公認川崎症可能是一種和感染及免疫有關的疾病。

川崎症的診斷
  主要依據臨床症狀,包括以下診斷要件:
  發燒5天以上,再加上第1~5項中的其中4項症狀,可診斷是川崎症。
 
  1. 結膜炎:兩眼結膜發紅、充血,但沒有分泌物。
  2. 口腔黏膜變化:嘴唇紅、乾裂、有時會流血,草莓舌。
  3. 皮膚疹子:身上有稍微凸起來的紅疹,不太會癢、沒有水泡。
  4. 頸部淋巴結腫大。
  5. 肢端紅腫脫皮:手掌、腳掌先是紅腫;發燒後7~14天,手指尖、腳趾尖、手腳
   掌、肛門周圍脫皮。
 
  以上的症狀不一定同時發生,而川崎症的診斷需符合四項以上,造成診斷上的困難。若只有四個以下的症狀,但有冠狀動脈病變,則稱之「非典型川崎症」,易發生於一歲以內之嬰幼兒。其他好發的症狀包括打卡介苗的部位會紅腫、腹瀉、膽囊水腫、無菌性腦膜炎、膿尿、尿道炎、關節炎等。

川崎症的併發症
川崎症引起之巨大冠狀動脈瘤
  上述的臨床症狀都會逐漸消失,但讓人擔憂的是心臟的傷害。在急性期(一週以內)會產生心肌發炎或瓣膜關閉不全,而在亞急性期(第二週到第三週)則會發生冠狀動脈病變。一般來說,一歲以下發病、男孩、急性期時白血球或發炎指數特別高,比較容易產生冠狀動脈病變。冠狀動脈病變可以從很輕微的擴張,到直徑超過0.8公分的巨大冠狀動脈瘤 (正常嬰幼兒冠狀動脈直徑約0.2公分) 。血流在動脈瘤中造成渦流,產生血栓,會有急性心肌梗塞,甚至動脈瘤破裂而猝死的危險。這些病人,需要長期吃抗血小板凝集藥物(低劑量阿斯匹靈)預防血栓,並定期回診做超音波檢查,追蹤冠狀動脈瘤。
川崎症的治療
  目前最有效的藥物為阿斯匹靈及免疫球蛋白。在急性期需投與高劑量的阿斯匹靈 (抗發炎作用),發燒緩解後再改至低劑量(抗血小板凝集作用),持續服用至少兩個月,直到後續追蹤心臟超音波,無冠狀動脈病變才可停藥。免疫球蛋白的使用能有效的降低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(從15~20%降至5%),少數對上述治療反應不佳的病例,可再投與第二劑的免疫球蛋白。
川崎症的追蹤
  定期回診安排心臟超音波、心電圖檢查。依據個別病況,做心肌灌注檢查,探查心肌是否缺氧。另外冠狀動脈如果一開始擴張變化很明顯,之後慢慢消失、情況好轉,但因為血管壁結疤比較厲害,反而可能在超音波看不到的範圍外,也就是冠狀動脈的末端,出現狹窄,而需要做其他檢查,如電腦斷層、核磁共振,甚至心導管檢查才看得到。使用阿斯匹靈的患者需注意避免接觸水痘或流行性感冒的病人,以防止雷氏症候群的發生。打完免疫球蛋白後11個月內,暫時不要打水痘、MMR等活性疫苗,以免失效。

醫師的叮嚀
  川崎症的初期表現與一般感冒症狀極為類似,臨床症狀不一定會同時出現,而且年紀越小越不明顯,造成診斷困難,易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所忽視,但其後續所產生的併發症卻足以威脅病童的生命。期望藉著以上的介紹,使家長對川崎病有所警覺而儘速就醫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鄧堯敦醫師 的頭像
    鄧堯敦醫師

    Dr. Teng! 鄧堯敦醫師的兒科園地

    鄧堯敦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